坦克炮穿深是如何从二战的数十mm跳到现在700+还往上飙的?
坦克炮自二战开始就因为战争的需求飞速发展。其穿甲深度也从最初的30-40mm提高到了今天的500-800mm。
在二战开始时,当时的坦克穿甲弹主要就是最普通的AP弹,没有风帽,也没有被帽。口径多在37-50mm,也有少数75,76mm。随着倾斜装甲的诞生,传统的AP弹在面对倾斜装甲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,转正率低,容易跳弹等等。于是便出现了被帽穿甲弹与被帽风帽穿甲弹(APCBC)。直到二战结束时,随着口径的增大,炮管的增长,APCBC的穿甲深度也从30-40mm提高到了240-280mm级别。这是全口径穿甲弹。在之后的几年全口径穿甲弹将被次口径穿甲弹取代。
二战还有另外一种炮弹在发展,那就是钨芯穿甲弹(APCR)。这是一种次口径穿甲弹。也就是炮弹直径小于炮管直径。次口径穿甲弹因为炮弹直径更小,穿甲时受到的阻力更小,所以穿甲深度更高。但是APCR也有很多缺点,诸如远距离精度差,初速损失大,面对倾斜装甲表现不好。
除此之外还有破甲弹(HEAT),这是一种化学能炮弹,穿甲深度和炮弹初速没关系,主要取决于炮弹口径。
英国人在二战末期开发出了(脱壳穿甲弹)APDS,是APCR的一种进化,APDS迅速取代了二战时期的APCBC与APCR,成为了战后70年代之前的主流坦克动能炮弹。此时的坦克穿甲弹穿甲深度达到了300-400mm。
苏联人在此之后不久开发出了滑膛坦克炮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(APFSDS)的组合并应用在T-62上。APFSDS和APDS有一定的继承性。也是当今坦克的主要炮弹。此时的穿甲深度就提高到了500mm级别。
滑膛炮的应用也让HEAT取得了长足的发展,但是复合装甲的出现让HEAT黯然失色。稍后就是美国主导的超高长径比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,也就是在今天达到700mm以上穿深的东西。
单轮穿深提升的话,主要有三大驱动因素:
1) 膛压,现代坦克火炮通过自紧工艺以及新材料的运用,大大提升了膛压,从二战德军88炮的1000m/s的初速,提高到现在的125mm滑膛炮普遍的1600m/s的水准
2) 弹种,二战期间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还未面世,而当代穿甲弹的长径比也越来越大,越细长,弹的单位面积动能就越大
3) 材料,贫铀等材料的运用,也大大提升了部分弹种的穿甲能力